BOB半岛世界首条±660 kV输电线路建设投运,充分发挥了特高压输电网的巨大优势,实现了东西部经济优势与资源优势的互补。直流输电工程是双极系统,在一极建成先投产运行另一极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或在双极系统投运后,在一极检修或发生事故后,另一极则可通过接地极站以大地为回路进行运行,因此设置在直流输电线路两端的接地极站是直流输电工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宁东~山东±660 kV输电线路工程接地极施工经验总结,就如何开展好接地极施工及其施工质量控制做以论述,进而对今后直流输电线路接地极施工质量提高,促进电网安全运行给予指导借鉴。
宁东-山东±660 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银川东换流站接地极工程,极址位于宁夏吴忠市东南70 km盐池县鸦儿沟乡,西距银川东换流站48 km,东邻高沙窝-鸦儿沟柏油公路,南部为浪子沟,西依鞭杆梁,北部为黄记场,极址范围内无任何建构筑物,极址区域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地貌为戈壁滩。
接地极站主要是由导流系统、接地极系统和极站中心设备区组成。接地极系统的接地材料铺设在直径为500 m和350 m的同心圆圆环地下位置,导流系统的电缆分布在将两个同心圆分成四等份的连线 接地极站施工前期准备
3.1.1 接地极施工的前期重点工作是各系统和极站中心设备区坐标定位准确和材料择优选择。由于接地极导流系统、接地极系统所有材料均埋设于地下较深处,前期重点是根据设计图纸所给的坐标,对接地极系统及导流系统所在位置定位放线并设置好控制辅助桩,在地面画出需要开挖的沟槽位置。
3.1.2 接地极的主要材料是石油焦炭和金属馈电元件,两者的用量庞大,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接地极的施工质量及运行安全,因此对材料的选择也是前期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是选择合格供应商,审核其资质,生产能力、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和产品监造等方面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从极心设备区通往内、外环接地系统的导流电缆,埋设于地下3米深电缆槽内,先利用机械开挖,再人工开挖电缆槽,注意施工过程中留有足够的坡度,确保施工安全。为保证导流系统与接地极系统联接及今后运行安全,所有导流电缆均按双缆设置,如图2所示。注意在电缆下料时,从极站中心到内环的八根导流电缆必须等长,从极站中心到外环的八根导流电缆必须等长,以保证电流在流入或流出极站中心时所遇的电阻相等,电流量一致。
构成接地系统的馈电元件、焦炭与接地系统电缆均埋设于地下3.5米处,馈电元件、焦炭同在一槽内与接地系统电缆槽相隔1.5米并排设置,当用机械挖至地下3.2米后,再利用人工开挖焦炭槽及电缆槽,如图3所示。
3.3.1 焦炭在运输过程中应包装良好,不受雨淋保持焦炭干燥、干净,不能有杂物混入焦炭,施工过程中必须使用洁净的工具(如铁锹、运输车)。
3.3.2 在铺设焦炭之前,用彩条布覆盖两边开挖坡面,避免土块从边坡上滚落至焦炭槽污染焦炭,如果焦炭槽内有水,应提前用水泵将积水抽干,清除淤泥和杂物,保持炭槽干燥、干净。
3.3.3 焦炭沟铺设焦炭时,先将焦炭槽填入一半厚度焦炭,并对填入焦炭夯实,再放入高硅铬铁棒,当高硅铬铁棒放入后再填入另一半焦炭并夯实,夯实时防止用力过大,使高硅铬铁棒在焦炭槽内移动或将高硅铬铁棒打断。
3.3.4 焦炭夯实采用分层夯实,不得有空隙和水泡,夯实程度应在1040kg/m3~ 1100kg/m3,之间(干焦炭)。对每层填入焦炭应取样送到试验室进行干密度测试,在焦炭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度后才能回填。
焦炭表面应用洁净的细土回填,注意回填土的高度应在300mm以上,由于后续还有电缆熔接工作在其周围,可有效防止将成型好的焦炭破坏。
3.5.1 所有使用到工程中的高硅铬铁棒在使用前必须逐根用直流电阻仪对其电阻值进行测试,与厂家提供的最大电阻值进行比对,电阻值超标的高硅铬铁棒一率不得使用。
3.5.2 高硅铬铁棒选择与安装,高硅铬铁棒统一长为1.5米,区别在于其端部带的铜芯电缆,电缆长度分别为12米,10米、8米、6米的4种,施工时每8根高硅铬铁棒为一组,每组由2根带12米,10米、8米、6米铜芯电缆的高硅铬铁棒组成,相互间距为0.5米,将8根高硅铬铁棒的铜芯电缆统一相对安装,如图4所示。
3.5.3 高硅铬铁棒性脆,施工时应轻拿轻放,避免高硅铬铁棒断裂,安装时必须放在焦炭中央,最大允许偏差不大于±10mm。
在展放过程中应保证电缆不受外力破坏,电缆铺设前要对电缆的绝缘性进行测试,展放后直接放在电缆槽内。
3.7.1 电缆热熔焊接是一项重要工序,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焊接公司进行焊接,所采用的焊接模具与药粉应当是一个厂家为宜,这对焊接质量有一定的保证。
3.7.2 因各种焊接点的面积不同,焊药的剂量必须严格计算,防止出现焊药过少造成焊接不牢或焊药过多将电缆烧断现象。在正式焊接前必须对三种焊法分别做焊前试件,并进行破坏性试验,检查内部焊接质量。
3.7.3 所有热熔焊接的模具全部为石墨制成,每天在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内部加热除湿,可有效防止焊接时产生的气泡留存在焊接头内部,每次使用完毕后应用毛刷乘热将模具内的焊渣清理干净,防止下次焊接时焊头内出现气泡、夹渣现象。
3.7.4 由于热熔焊接是瞬间放热,产生近3000度高温,焊接时应设安全隔离区,施工人员操作时保持与焊接点的安全距离,防止被铜熔液烫伤。
以八根馈电棒电缆尾为一组要与接地系统电缆焊接在一起,在接地系统电缆上每16米划一个焊接印记,在印记处将电缆绝缘层剥至中间的铜芯处,将8根馈电棒缆尾细铜线绝缘层剥离,并在主缆上一起进行热熔焊接,注意要将八根馈电棒缆尾均匀布置在接地系统电缆上。
所有焊接点焊接完成后应对焊点两侧铜线进行电阻值测量,焊点两侧的电阻值不应大于同等母线电阻值,否则要重新焊接。
待所有焊接点全部焊接完毕后,应请具备资质的金属探伤试验单位对每个焊接点进行X光拍片探伤试验,以检查焊接点内是否有气泡和夹渣等明显缺陷,不合格的应重新焊接,注意在X射线拍片时,应将试验点周围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防止X射线对人员造成辐射危害。
所有的焊接点应加工与之配套的PVC管模具,PVC管模具长度应长于被割破电缆绝缘层两边各4cm,直径大于电缆直径6cm,并用调配好的环氧树脂注入模具内,填充严实,确保对割破电缆有良好的绝缘保护作用。
待全部焊接点包裹完毕,用细土将电缆直埋,并在电缆顶部加盖预制好的水泥盖板,保护电缆不受外力破环。
当地下焦炭和电缆施工完毕后,根据设计提供的各渗水井和检测井井位坐标,进行定位,在地面将各井位控制桩打好后进行极环沟回填,回填前应将准备好的模具提前放置在定位点上,注意在回填过程应分层夯实,特别是模具周围的回填土,确保渗水井和检测井地基牢固。
按设计图纸要求对渗水井内进行分层回填,最底层将粗粒焦炭首先倒入井内,达到设计高度后再填入其他不同直径的石料。
检测井内检测管为直径100的PE管,在安装前先用经纬仪将其安装位置定位好,并保证三根管彼此间的间距同时保证三根管顺直且垂直于地面。
所有回填土全部回填完毕后,便可进行地上渗水井和检测井井壁混凝土浇筑施工,施工重点与一般的混凝土施工一致。
极站设备主要有电抗器和电容器及汇流排组成,设备安装与电缆头制作与一般电气施工一致,施工重点注意事项不再重复。
极站全部建设完毕后应请具备测试资质的单位对接地极站性能进行检测,主要测试接地极线路直流电阻,接地极接地电阻,馈电电缆分流,最大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等5项试验,通过测量获得实测值与设计比较,考核接地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工建设,质量、工期、投资是三个重要因素,如何搞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每一个管理者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质量是施工管理的核心,从准备施工到交付使用,每一个环节都要强调和把握,为此,必须掌握、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BOB半岛,并严格加以执行。对重要部位和隐蔽工程及经济签证应做重点管理,因为这些地方容易出错,且影响较大。事故及隐患都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及时间上的影响;工期是合同中一项很重要的条款,工期的按约履行及提前,对建设单位来说意味着投资开始受益,对施工单位来说,意味着成本的降低,所以,工期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关系,必须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保证了工程质量,如约履行了工期就确保了投资的稳定,同时,经济签证的严格审核和及时办理也是控制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把握好三者的辩证关系,使之有机结合起来,也就达到了管理的目标。
2熟悉掌握有关资料一方面注重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学习,另一方面熟悉掌握与之相关的规范、规程及施工图。管理者首先应该具备吃苦耐劳、认真踏实、敢于坚持原则的精神,其次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文化水平及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缺的。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及施工图是工程施工及验收的准则,在技术管理上具有法的作用,必须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执行。合同、定额也是很重要的,起着协调甲乙双方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及经济关系,制约着双方共同遵守。
现场管理主要包括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材料、资料、签证、文明工地等方面的管理。
为了掌握各区、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的工作情况,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的通知》(劳部发〔1996〕137号)的有关要求,劳动部及市劳动局将组织对各地执行《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现将这次检查工作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此次检查内容为《实施计划》中提出的五项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中,第一、第五全面落实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及流动就业统计工作为对区、县检查的重点内容;关于建设三大区域劳动力信息网的情况不列入对区、县的检查范围。二、检查工作分为自查和抽(互)查两个阶段进行,以自查为主,抽(互)查为辅,自发文之日起至12月20日为自查阶段,96年12月11日至12月20日劳动部将从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抽调人员进行抽查。北京市作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的重要输入市将是被抽查的重点,请各区县劳动局做好准备,认真积极配合。
三、检查工作完成后,各区、县劳动局应将《实施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形成书面报告于12月25日前报市劳动局就业管理处。
劳动部关于印发《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的通知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自1994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基本制度、信息系统和服务网络,特别是在1995年和1996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盲目无序的问题,还需经过艰苦努力。继续实施“有序化工程”是“九五”期间劳动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将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为此,我部研究制定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有序化工程一九九六年实施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抓好落实,以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一)初步形成跨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以下简称“民工”)按需流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单位跨地区招用的新民工80%实现证卡合一,持证就业。
(二)新民工有组织地输出、输入的比例和老民工有组织地探亲、返岗的比例明显提高。
(三)初步建立与跨地区流动就业相关的服务制度和服务规范,持证就业的民工凭证享受服务。
(四)1997年春运期间盲目外出的新民工明显减少,基本消除因民工流量过于集中而造成的交通客流严重积压现象。
1.劳动力输出地普遍对新民工实行外出前凭输入地劳动部门认可的用工信息登记发卡的制度。劳动力输出地区劳动部门根据输入地区的管理要求制定简便易行的工作程序,建立监督机制,使大部分外出民工纳入管理;逐步提高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比例。
2.全国各主要城市和重点劳动力输入地区严格实行新民工凭卡、持证就业的制度,同时继续与劳动力输出地配合,为1996年春节以前就业的老民工补发证卡,力争在1996年12月31日前使所辖单位使用的外省民工领到标准式样的外来人员就业证,并做到证卡合一。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跨地区流动就业凭证服务制度,制定并公布凭证服务和跟踪服务项目,明确输入地和输出地各级劳动部门的服务职责。
4.争取制定统一的流动就业有关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在全国统一标准未出台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制定本地区统一的收费标准,并对有关收费的程序和用途明确规定,严格管理。
1.保证足量、准确的信息上网,并做到信息传输顺畅。北京、上海、天津市要做到劳动部门新批准跨地区招用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网(已招到的注明);广东省今年联网的市要做到新招外地民工的全部用工信息上网(包括就地招收转换职业的外地民工,已招到的注明)。各省级站保证一定数量的跨地区求职人员群体和个体信息上网,最低数量由三大网中心协商各省级站确定;主要输出地要做到全部由劳动部门组织输往外地的人员情况以群体信息上网。建立用工和求职信息的修正制度和程序,保证网上信息的准确性。
2.各入网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地、县级信息站和信息收集、传报制度。广东、上海、北京对本地各区、市级信息站建立跨地区用工信息传报制度。其他入网省年内至少建立5个地级站,其中至少2个站使用计算机联网,其他站以传真方式传报信息,并建立跨地区求职信息和劳动部门组织输出人员信息传报制度。各主要输出地区至少建立一个县级劳务基地,根据用工信息开展培训,建立劳动力资源库,并做到基地劳动力资源信息上网。
3.劳动部就业司与信息中心联合建立三大网信息监测分析制度,由信息中心具体实施监测。从1996年7月1日起,对三大网网上信息每两周汇总分析一次,并随时对各省级站信息上网情况进行抽查。就业司和信息中心向各中心和省级站定期分析数据。
4.各入网劳动力输入省、直辖市与劳动力输出省、自治区相互配合,探索建立以信息引导为主要手段实施宏观调控民工流动总量的机制和制度。
1.大力发展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乡镇劳动 服务机构的现状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和分类,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已建立的乡镇劳动服务(管理)站、所加强管理,落实职能,切实将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落实到基层。乡镇建站比例达到80%以上的地区,重点完善机构,强化职能,使乡镇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乡镇建站比例未达到50%的地区,重点在输出劳动力较多和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发展机构,年内争取使建站比例提高5-10%,并通过建立中心站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2.整理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各输出地对驻外地劳务工作机构进行一次整顿,明确职责,提出规范性要求;三大劳务协作区分别制定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管理制度;各主要输入、输出地共同总结推广跨地区劳务工作机构的典型经验,指导其开展跟踪服务,协助当地劳动部门搞好跨地区就业民工管理,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开展对持证民工的服务。输入地与输出地劳动部门加强配合,以多种形式为已领到流动就业证卡的民工服务,广泛宣传服务内容,并协调有关部门为持证民工提供各种优惠和服务,争取让每个持证民工了解能够享受的服务项目,并凭证享受服务。
4.加强对民工的培训。各地劳动部门将提高民工素质作为实现劳动力有序流动的重要措施,列入计划,作出具体安排。输出地劳动部门发挥乡镇劳动服务机构的作用,在民工外出前加强有关知识教育,并根据用工单位的需要,积极开展就业训练;输入地劳动部门指导企业对民工进行必要的教育,组织民工根据工作需要参加各类培训。劳动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对持流动就业证的民工可给予优惠。
1.各主要输入、输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1996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进行认真总结,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向地方政府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方案。
2.在坚持前两年各项有效措施的同时,1997年春运前集中力量做好民工返乡、返岗的组织工作。指导企业分期、分批安排民工休假;输入、输出地劳动部门共同对民工返乡、返岗进行登记、预测;加强与铁路、交通部门的信息沟通,扩大预订团体车、船票的比例,尽量使春运期间民工客流量保持均衡。
3.下大力气做好宣传工作,加大管理、监察力度,尽可能减少春节后一个月内新民工外出的人数。
1.将证卡发放与登记、统计工作相结合BOB半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充分利用登记资料,较准确地掌握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情况。
2.按照劳动部《就业与失业统计报表制度》(劳部发〔1995〕436号)中“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情况统计表”的要求,落实责任,逐级做好统计工作,保证报表质量,按时将报表汇总后报劳动部。
(一)落实目标责任。劳动力输入、输出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确定主要领导牵头,专人负责“有序化工程”的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凭证管理制度、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建设和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工作。上述各项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劳动部门,并列入工作考核指标。
(二)加强部门间协调。劳动部和地方各级劳动部门与有关部门建立协作关系,主动协调政策,开展合作,争取支持,共同研究制定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开发就业的政策措施。
(三)制定工作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实施计划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作出各阶段工作的安排,并报劳动部备案。
(四)建立检查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1996年7月底和12月底前对所辖各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写出阶段小结和总结报告。劳动部就业司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抽查。
(五)补贴工作经费。对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按时报送计划、总结BOB半岛、报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部门,根据工作量和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少量工作经费补贴。
鉴于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与“有序化工程”实施联系紧密,故将有关活动作出统一安排:
6月30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乡镇劳动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报告及典型材料(调查的具体要求另行通知)。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省上报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和试点县、市经验材料(试点总结的要求另行通知)。
7月31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小结。
8月下旬,召开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试点地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和各地开展乡镇就业服务工作的经验。
10月下旬,劳动部对各地实施“有序化工程”情况和1997年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管道工程由1条干线条输入支线条分输支线km、支干线km。沿线经过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山东省等23个市、84个县。
管道工程由东北向西南敷设,跨越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区、燕山山前台地区和华北平原区等三大地貌类型区。管道沿线跨越我国辽河、海河、黄河及淮河三大流域,沿途穿越辽西与河北诸河水系、滦河水系、海河水系和黄河水系等。项目区水土流失主要为水蚀,局部地区伴有风蚀和重力侵蚀。水土流失面积近6万亩,占总面积95%以上,属轻度流失区。
管道工程建设将扰动作业区域地表、破坏植被、增加地表面积、加剧区域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根据项目经过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结合主体工程的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施工工艺和工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管道建设水土流失呈现如下特点:
(1)项目区涉及地貌类型多样,即有辽西低山丘陵地区又有燕山山前台地区和华北平原地区。部分区域地表起伏大、土层贫瘠、降水集中,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较大。在上述地区进行强度人为扰动,必将发生水土流失。
(2)工程组成复杂,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流失形式多样,且流失强度分布不均;施工形式多样,由沟埋敷设、定向钻穿越、大开挖穿越、顶管穿越;施工作业面分布较广、占地类型多样、地表扰动方式和强度各异,造成工程区内水土流失形式多样、分布不均。
(3)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建设期,以施工期为最大,自然恢复后,水土流失也随之减小,趋于稳定。
从上述管道建设产生水土流水的特点可以看出,产生水土流的因素很多,地貌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与结构以及降雨的强度是造成水土流失强弱的主导因素,而每一项施工工艺的实施都将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对主体工程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管道工程建设在施工准备期与施工期、自然恢复期两个时期造成水土流失,而且主要集中在施工准备期与施工期,其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占总流失的65%。在工程建设工程中,管道作业带区、河流穿越区、施工道路区是水土流失发生的重点地段。
(1)管道作业带区水土流失危害。从项目总占地和临时占地的数据分析,线路工程为临时占地,管道施工作业带区占总建设区95%以上,占水土流失总量的90%~95%。管道施工破坏原地貌植被,增强了地表可蚀性,对管道稳定和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尤其是管道回填后形成沉陷,极有可能导致径流淘蚀,使管道影响管道安全。管道经过大量农田,如不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影响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管道经过辽西低山丘陵台地区、燕山山前台地区,必然会破坏部分林草地,使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丧失。
(2)跌路、公路穿越区水土流失危害。管道穿越铁路和公路将产生一定土石方量,如不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合理堆放土石方,将会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对管道安全和下游农田、村庄带来威胁。开挖方式穿越县、乡级公路,如不及时恢复路边排水和采取植被措施,将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安全。
(3)河流穿越区水土流失危害。河流穿越施工过程中,将会有一定量堆土,若不能进行及时、合理防护,临时堆土流失将增加河床泥沙淤积和影响行洪。
(4)施工便道区水土流失危害,施工便道施工剧烈扰动地表,对原地貌形态和植被破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对道路两侧植被、农田带来很大的干扰;同时,道路施工土石方开挖、回填形成大面积的边坡,削弱了自然边坡的稳定性,会进一步诱发重力侵蚀,影响道路建设及后期运营安全。
(5)站场阀室区水土流失危害。站场建设破坏地貌植被,减弱表层土体抗侵蚀能力,增强了地表径流量和冲刷强度,给站场防洪、排水添加了压力。另外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会对站场周边的农田产生一定淤积,影响农业生产条件。
长输管道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主要由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组成。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建设和可能产生水土流失范围确定,工程建设所涉及的永久和临时占地的范围为项目建设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建设区周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危害的区域为直接影响区。项目建设造成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建设区,这是施工单位关注的重点。
(1)项目建设区。根据项目工程占地情况,项目建设区包括管道作业带,河流、长城、公路、铁路穿越,站场阀室,施工道路等。
(2)直接影响区。本工程直接影响区主要包括管道作业带直接影响区、穿越工程直接影响区、站场阀室直接影响区以及拆迁直接影响区等。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要求,全面考虑项目区所处部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的情况,以及开发建设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水系、水资源和水功能、防洪功能等,加权计算工程水土流失整体防治目标为:
(1)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将工程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BOB半岛,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4%。
(2)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全面防止弃土乱堆、乱放、滥流,拦渣率达到94%,工程防治责任范围内的的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2%,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0,林草覆盖率达到10%,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6%。
根据水土流失预测结果。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主体工程已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评价,确定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由预防保护措施和综合治理措施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
(1)护岸工程。护岸工程主要布设在河流穿越区,采用浆砌石式护岸。护岸结构、材料选择及与原岸的结合方式相关设计有明确的要求,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护岸的施工方案应在施工前,与当地水利和河道管理部门结合,征求其意见并在施工方案中落实,以便于工程验收。
(2)排水沟。排水沟一般布设在挡土墙、护坡脚趾、坡面排水、沉砂池进、出口水道等。修建时充分考虑就地取材,采用M705浆砌块石结构,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坡面上的排水沟比降较大,比降由设计边坡或地形坡度而定,并在坡脚设置小型效能跌水坎,作为防冲措施。排水沟断面结构按照设计参数施工。
(3)沉砂池。为防止定向钻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妥善处理废弃泥浆,应设置沉砂池。沉砂池为矩形断面,出口大于入口,施工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4)坡耕地改造。坡耕地改造一般在丘陵山地及地形起伏较大的坡地上,沿管线成台阶状或平行于等高线设置。施工时要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坡面水系、田间道路和梯田综合配套优化布局。改造的范围是5-25°之间的坡耕地和施工扰动后的梯田。具体的改造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5)土地整治措施。工程施工场地的土地整治以恢复耕地为主,部分种植林草。整治方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保证整治措施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土地整治应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土地生产力为原则,搞好覆土、压实、田块平整等。
(6)表土剥离。管沟开挖施工时,将表土堆放在管沟一侧,生土堆放在管沟另一侧;各类穿越工程和站场建设等临时挖方堆土应集中堆放在指定的场地BOB半岛,临时堆土与剥离的表土应分开,并进行临时挡护。堆土表层应采用密目网覆盖,坡脚可将剥离的表土装入草袋做临时防护,有汇水区域的地段应设置排水沟防护。
植物措施主要包括管沟面种草、作业带种草、渣面种草、草坪、植物护坡、种树等六种措施。在植物种类选择中要注意如下事项:
(1)选择耐旱、耐寒、耐瘠薄、繁殖容易、根系发达、保水固土能力强的树(草)种。
(5)草坪植物选择适应性强、耐寒、耐践踏、易繁殖、株矮叶绿、生长一致的草种。
(6)按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的要求,管道中心线米范围内禁止种植深根系植物,选择植物的主根不得超过2米。
临时措施是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工程水土流失和开挖的土石方所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一般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
管道开挖敷设应合理选择施工时序。在风蚀地区,作业时间应尽量避开大风集中季节(3-5月),在水蚀地区,应尽可能避开暴雨季节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临时拦挡、排水、临时覆盖等防护措施,以防止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A、临时拦挡。临时拦挡采用草袋堡坎围挡,草袋土利用作业带临时挖土或表层剥离土。施工完毕后,集中处理,或回填管沟(临时挖土),或平铺作业带表层(表层剥离土)。
B、临时排水。临时排水沟主要布设在作业带两侧,采用底宽0.3m,深0.3m,边坡1:1的梯形断面土质边沟,沟内用土工薄膜垫护。施工结束后,结合原有农田排水沟,进行部分排水沟的恢复并完善坡面排水设施。
C、临时覆盖。对剥离的表层熟土和开挖的临时堆土,采用密目网覆盖;汛期施工应用防雨布覆盖。
采用定向钻方式穿越大型河流时,应设置排水措施和沉砂池,废弃泥浆淤埋前要进行处理,防止影响环境。河流两侧作业区挖土要采用临时拦挡、临时排水和临时覆盖措施,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地貌。围堰大开挖穿越河流要做好围堰土的填筑与拆除。
施工前应先将排水设施和拦挡措施布设好,以防止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作业区挖土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拦挡、排水和临时覆盖措施。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地貌。
施工前应对施工场地周边布设排水设施和拦挡措施,防止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对周边产生危害。土建工程和设备基础开挖土要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覆盖、拦挡措施,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整治。
引言近年来,虽然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施工方技术运用不善导致的水利工程项目质量问题依旧时有发生,从而导致了洪涝灾害发生时,水利工程项目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使沿岸的农田与城市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就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环节便是导流施工技术与截流施工技术的使用。因此,本文对水利施工导截流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行业逐渐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各类建筑工程项目也随之增多。水利建筑工程项目作为建筑工程项目中的一种,其主要作用在于雨季防涝,旱季抗旱,既能够有效的保护水利建筑工程项目周边城市及基础设施的安全,还能为提高沿岸人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帮助。然而,在水利施工建设正式开始前,为了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务必要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勘探,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开展导截流工程。导截流工程项目施工的目的,在于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结构质量,从而有效的将水流与基础施工项目相隔绝,为水利施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从导截流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来看,虽然该工程属于水利工程项目整体施工中的基础环节。但是,从实际意义上来看,导截流工程在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既是基础也是关键,是整个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的保障。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务必要对各个施工环节进行明确的分工,从而使截流面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如此一来,一旦遇到被截水流的高强度冲击,也不会导致导截流工程项目出现坍塌或渗漏的情况,确保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体工程量较大,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导致了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较长,在整体施工前,必须要对施工河流的水源进行导流,以免水流受到截流面的影响,水位不断上升,从而对河流周边的农田与城市造成危害。由此看来,采取科学有效的导流施工工艺对施工处水源进行导流,对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而言,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此外,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很可能对该水域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设计导流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务必要将防止污染与安全施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在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导流技术是一项必备的技术,也是一项极为关键的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有效的引导施工区域的水源,降低截流面的压力,还能够有效的提升整个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然而,在使用导流施工工艺以前,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从事导流施工的技术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素质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由于水利施工项目在施工开始前,虽然需要对周围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勘探,但水下环境变幻莫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只有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水平以及实践能力,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处理突发事件的有效办法。其次,要做好施工前的勘探工作。虽然水下的情况变幻莫测,但是前期对地质水文的勘探情况,可以为施工技术人员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使其能够更好的规避风险,并及时发现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好应对突况的准备。最后,由于施工水域的不同,在选择导流方法方面也大有不同。最常见的导流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分期导流,第二种则是一次性导流。从施工工期上来看,一次性导流的施工工期较短,分期导流则需要分阶段进行导流,施工工期较长。从施工费用上来看,一次性导流的施工费用更低,而分期导流由于阶段性较多,因此造成了较高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多数会选择施工工期短,费用低的一次性导流技术。而一些水压较高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则使用分流导流技术,从而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安全。除此之外,在水流较为湍急的水域,分流导流在安全性等方面要好于一次性导流。而一次性导流在维护的过程中不需要长期维护,减少了维护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但导流效率却不如分期导流稳定。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要根据施工单位与施工水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在导流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务必要注意对导流时段的选择。虽然,导流施工前,会对导流区域的地质、水文乃至气候情况进行勘察,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始施工。由于导流工程项目施工的特殊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阻碍。例如:在导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周边区域突然性的天降大雨,导致整体水位不断升高。如此一来,很有可能导致施工流域的流量与勘探后预计的结果不符,从而加大导流施工的困难程度。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不仅要关注施工流域的天气情况,还要对施工流域周边的天气情况进行紧密的关注,从而准确的确定上游河流的排水情况以及可能出现变化的时间,从而选择更为保险的导流施工时段来进行施工。除此之外,在截流的过程中,依旧要做好排水工作,确保导流施工能够始终保持顺利进行。从导流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如此一来,在设计导流工程施工方案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对可能发生的经济、人为、自然等各方面因素均考虑进去,从而将各类发生因素结合起来,最终分析得出结论。为了确保设计施工方案的完整与可靠,其最佳方式便是通过实际施工模拟的形式,来不断完善方案,从而得出最终的设计结论。在导流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当中,导流时段的确定是确定挡水时间点的关键。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导流工程项目中的挡水器可以分为全年挡水以及枯水期挡水两个部分。至于导流方式的选择上,通常会受到河流流量大小、河流水位的高低等因素影响。一旦河流的水位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时,最好的办法便是采取过水围堰的方式,而枯水期时,河水的流量会对围堰挡水高度和导流泄水建筑物造成制约。
从爆破截流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看,爆破节流技术既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爆破截流技术的优势在于,爆破截流的速度较快,实效性较好,对于一些环境较为恶劣,质地坚硬,交通环境不佳的水利施工区域的施工效果十分显著。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爆破可以对其周围的岩石层与土层造成强烈的冲击,又使其迅速形成合拢,有效的将水流排除在外,相关的技术人员无需进行大量的人力劳作,只需对渗漏区域的岩石堆积层以及承压能力较低的区域进行修正即可,不仅有效的降低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人力资源消耗,也可以大大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程度。然而,爆破截流技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爆破截流技术在爆破的过程中,不仅会对周围的地质环境造成伤害,爆炸后产生的残留物也会对周围的水环境造成污染。爆破产生的截流面,通常会出现上层部分稳定性差,滚石与落石较为频繁的情况,而且对于截流方向的掌控也较为困难。此外,在水利工程施工结束后,难以对其进行拆除。综上所述,在使用爆破截流技术的过程中,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首先,要在保证周围环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方可实施。其次,爆破点的选择务必要在河流的下游,否则无法达到截流的效果。最后,为了确保爆破截流后的稳定性,要时刻关注施工水域及周围区域的天气情况,以免大范围降水导致渗水增强的情况发生。
从实际的施工效果来看,闸截流技术是最为有效,也是最为常见的截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冲击压力较大的河流截流中,采用闸截流技术可以对水流进行临时性的截断,从而使河流的压力得到有效的释放,从而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能够在高压的环境下顺利的进行,从而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投抛块料技术在截流技术中,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截流施工方式,也不是水利工程项目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投抛块料法多用于地形较为复杂或者是水流流域较深的区域,施工的过程中,可用的材料包括:大型石块、石料以及填充料等。通过施工前的设计方案,向需要截流的区域进行抛投。因此,在施工方案的设计中,要根据抛投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设计截流的合拢位置来确定抛投范围。从实际的操作情况来看,投抛块料这种截流技术对操作方面没有过高的要求,而且在资金方面的消耗也较少。但是,由于大量的抛投填充料,势必会对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从而使施工水域乃至周围水域的生态链都遭到了破坏。所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截流时,多数都是在环境已经污染的较为严重的水域进行,或者是一些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中,由于截流使用的填充料较少,也可以使用。
综合上文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建筑工程项目,其数量的增加是必然的。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建设人员,势必要重视导流施工技术与截流施工技术的重要性作用,充分了解水利工程基础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从而,为后期的工程建设质量做好铺垫,有效的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水平。
[1]李晓红,郑小花,张修飞.节堤航电枢纽工程施工导截流方案优选[J].水电与新能源,2015(04):41-44.
[2]吴蕾.浅谈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闸施工技术[J].四川水泥,2017(01).